作者: 日期:2023-10-20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著名文史学者、教育家程千帆先生,道德学问,世所共尊,而教泽绵延,尤为深远。值此程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为深切缅怀程先生在文史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继承光大程先生的学术精神,南京大学于10月15日在该校鼓楼校区召开程千帆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程千帆先生的家人及学生约200余人齐聚南京,共同回忆其嘉言懿行,追寻先生走过的学术和人生道路,研讨其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会上,凤凰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共同发布新版《程千帆全集》。新版《程千帆全集》共750余万字,首次整理出版《闲堂日记》,《闲堂书简》新增350封,增补20余万字;全面修订,增补佚文、佚诗。
把南大中文带入了一个时代的高点
程千帆先生是我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
程先生一生与南大结缘。1932年,程先生在金陵中学毕业,保送至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1934年,程先生与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的沈祖棻先生相识相知;1978年,程先生受匡亚明校长之约,毅然返回南大,创造了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的奇迹,至今传为学林佳话。
"45年前,程先生应匡老之约回到母校,南大中文的星空再次开启星辰璀璨的明天。苏轼讲‘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程千帆先生把一度式微的南大中文重新带入了一个时代的高点。"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在致辞中说到,程先生学问经纶之深,辞采情感之美,道德意志之闳,人格性情之约,是为"深美闳约"的人。我们纪念程千帆先生,应从他的治学精神入手,从他的育人精神用力,从他的开拓坚韧与宽厚精神着眼。南大中文培养了程千帆,庇佑了程千帆,但更重要的是程先生重新续写和定义今日的南大文学院,得以让在座诸位有共同的、心目中的学术北斗和修习的方向。要在以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名家大师开创的百年基业之上声气相求,勠力同心,践行新的使命,力求新的贡献。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回忆了自己和程千帆先生两次见面时的场景,并表示,每一次纪念程千帆先生,其实都是探讨总结他的工作对于后人的启迪。该如何为学术发展作出真正贡献?而程千帆先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一个学者,应该永葆学术的热情;一个学者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无私地培养下一代;一个学者应当永远保有开放的学术目光,继承学术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永远保持着对当下世界的敏锐感知与批判。在这些方面,程千帆先生堪称楷模。他不仅为南大中文系,为整个中文学术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他所倡导的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的学术研究理念,更是对南京大学中文系整个学科的发展影响深远。
"敬业、乐群、勤奋、谦虚"8字箴言激励后生
程先生桃李满园,到1990年退休为止,共培养10名博士,近20名硕士。其中有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还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三夕,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等。会议现场,他们深切缅怀了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育人经历。
"程先生被聘回南大时,已经65岁了,但他晚年仍然在治学育人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敬佩。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直奋斗下去?程先生说:‘说到底我就是不服’。"莫砺锋说到:"我对这句话感触最深,程先生不服命运对他的安排,不服被剥夺工作的权利,他还要尽量地挽回,尽量地多作贡献。我觉得‘不服’精神,实际上就是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风雨雨走过来的最核心、最坚毅的一种精神。正因为不服,文王才能演义,正因为不服,司马迁才能写《史记》,也正因为不服,程千帆先生有这套全集,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间,不管碰到什么艰难困苦,大家一定要坚持这种‘不服’的精神,要抗争不能躺平。"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在莫砺锋看来,程千帆先生就是真正的人师。程先生的教育除了传授学问,教导我们怎么写论文以外,他更多的是教我们怎么做人。
程千帆先生将他的教育看得比学术成就还高。正如程先生在遗嘱中写到的: "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也正是这8字箴言,传承着程千帆的治学精神,勉励着程门弟子一直不敢松懈。"我今年已经74岁,一直也不敢松懈,一直还在努力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以伤先师之明。程先生遗嘱中的殷殷期望,这种无形的力量也已经传递给我们的二代弟子和三代弟子。我希望在座的程门更年轻的弟子们,一定要从这份遗嘱上汲取一种人生的力量,永远要努力。"莫砺锋说。
激发后辈对一切‘美好’作不倦的探索
"今年是先师110周年冥诞,他离开我们也有23年了,但我们还在怀念他、纪念他,还在思考其思考、探索其探索。这表明,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学术世界中,其著作的宝贵遗产仍然能够激发我们对一切‘美好’继续作不倦的探索。"张伯伟在会上谈到他读《詹詹录》的思考。
《詹詹录》收录了程千帆先生20则治学和人生的片言小语,后收入其《闲堂文薮》。张伯伟说,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和谐与坚毅,一种罕见的人性品质的混合,这一切构成了道德德性和智慧德性的和谐表达"。张伯伟提出,即便是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他的关怀也应该首先是当下的和现实的。程先生曾在不同场合下告诫后辈学者:"我们研究古典文学,难道不是为了要总结古人的历史经验使之有助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吗?""带着当代生活的实感,回望古典作品,看他们提出或回答其时生活中的问题,并在‘相通’和‘差异’中学会批判性地评价和把握世界,进而批判性地评价和把握自我,这才是阅读和研究古典作品的最大意义所在。"张伯伟说。
张三夕在会上谈到他读《桑榆忆往》的感受。《桑榆忆往》是一本以程先生晚年生活为主的带有回忆录性质的书。张三夕谈到,在程千帆先生看来,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而从历史事实看,也的确如此。程千帆先生曾说:"个人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就好像恩格斯讲的高山滚石头,这个挤那个,那个挤这个,挤成这个样子。如果碰到刀背上,可以不出血,一碰到刀口,你就要出血。我就刚好碰到刀口上,那就咬紧牙关过去吧。"
"一个人即使被命运推向刀口,流血,也要咬紧牙关挺过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张三夕表示:"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真正应该有的精神。如果我们那一天也不幸被命运推向刀口,流血,也要学习先生的精神或傲骨。
程章灿在会上谈到他诵读《闲堂书简》的几点体会。他介绍,新版《闲堂书简》总计收录书简1563通,字数达到80多万字。其中最早的书简写于1942年,最晚的写于2000年。像《闲堂书简》这样跨度长、体量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学人书简,在当代学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也弥足珍贵。
程千帆先生在致杨翊强学长的信中,建议杨翊强写作时"不必矜持,作‘著书’之状,但如旅途遇雨难行,忽于茅店中遇多年不见之老友,一杯浊酒,几颗茴香豆,信口大侃,即是真实朴素妙文也"。程章灿认为,程先生书信的文风,正可以用这一段话来形容,概括起来,就是"不矜持""不作著书之状""即是真实朴素妙文。
新版《程千帆全集》发布 传承程门学风
程千帆先生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方面成就卓著,在1958年被迫中断学术研究二十年后,他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十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等。200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程千帆全集》。20余年过去,《程千帆全集》早已绝版,求购甚难,读者要求重版之呼声越来越高。今年适值程先生诞辰110周年,凤凰出版社推出新版《程千帆全集》。
据介绍,新版《程千帆全集》分为四辑,共12册,750余万字。大部分分卷都进行了修订,如《被开拓的诗世界》2020年由莫砺锋和张宏生老师修订再版,《校雠广义》采用2020年中华书局修订本为基础,继续吸收徐有富先生的成果。
《程千帆全集(第一辑)》收录了现当代著名文史学术大家程千帆先生及其弟子徐有富所著《校雠广义》(凡四编:《目录编》《版本编》《典藏编》《校勘编》)、程千帆先生著《史通笺注》《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等经典著作。《程千帆全集》(第二辑)收录现当代著名文史学术大家程千帆先生的三部文学史著作:《两宋文学史》《元代文学史》和《程氏汉语文学通史》。《程千帆全集》第三辑为《程千帆全集》的第6-8册,第6册收录《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杜诗镜铨批钞》《读宋诗随笔》,主要是程千帆在诗歌研究方面的著作,有论文、劄记、随笔等,代表了他在古典诗歌研究上的成就。《程千帆全集》第四辑收录了现当代著名文史学术大家程千帆先生《闲堂书简》《闲堂日记》《古诗讲录》《治学小言》《外编》以及《学术年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表示,程千帆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是杰出的教育家。出版《程千帆全集》是对程先生培育人才、弘扬学术、传道育人,保存国粹的最好纪念。凤凰出版社出版的《程千帆全集》,收录内容更齐全,各部著作进行了新的整合。新增了《闲堂日记》《元代文学史》《古诗讲录》《治学小言》《逸稿》等,增补了《闲堂书简》《杜诗镜铨批抄》,订补了《校雠广义》《古诗考索》《史通笺记》《闲堂诗文合抄》《程氏汉语文学通史》《被开拓的诗世界》等,力求以自身的竭诚努力,做到后出转全、后出转精,形成一部名符其实的新版《程千帆全集》。
会上,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浩谈到他对于程千帆著述的学习体会。他表示,程千帆先生的学术贡献至今仍具生命力:一是探索未知,开拓新宇,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二是示人轨辙,为学术规范立界;三是滋兰树惠,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四是汲古开新,形成古代文学的南大学派。他认为,从学术师承来看,程千帆先生实际上承接了中国古典学转型期的章黄学和罗王学两个学术传统,且又有一个时代的推进和开拓。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晓海从《文选》收录的某些作品及其善《注》谈到萧、李对后进士子学习《文选》的一些提醒,并提到,我们今天尊重程千帆先生,不仅仅是因为程先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弟子,还因为程先生自己本身的人格风范,学术热忱与实际表现。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谈到他对程千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的印象。他说,程千帆先生曾向日本留学南大的研究生问到,日本的汉学家最近已经不再撰作中国古典诗。这是因为程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必须要创作古诗,表现自己的思想。通过创作实践,学者对作品的理解深度自然也会改变。程千帆先生之女程丽则说,父亲来到南京大学20年,以他自己全部的心血和力量完成了他在学术上的辉煌,更是培养出了一批极其优秀的学生,相信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无比欣慰,无比骄傲。
当天下午举办了三组分论坛,与会学者以学术讨论形式致敬程千帆先生,深化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凤凰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林日波,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春晓,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分别作分论坛总结,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主持闭幕式。童岭总结时特别指出:程先生出生于1913年,这一年的干支纪年是癸丑,而这一年的星岁纪年叫:赤奋若。《史记·天官书》下,司马贞引李巡云:"赤奋若,言阳气奋迅。"程先生的一生,正是充满能量的"阳气奋迅",他的光芒,从1978年重返南大,到"人老建康城",一直感召并影响了他周围的人与后代的人,在学术界形成了不坠宗风的著名"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