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期:2025-02-26
讲座一:年号勘文中所见日本的类书利用:以中国北齐《修文殿御览》为中心
主持人:徐兴无(南京大学文学院/高研院)
时间:2025年2月24日(周一)14点开始
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学院C308高研院报告厅
讲座二:中国中古《孙子算经》在日本的受容:以《万叶集·沈痾自哀文》为中心
主持人: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
时间:2025年2月25日(周二)14点开始
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文学院221会议室
翻译:黄一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主讲人简介:
高田宗平,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兼任讲师,埼玉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教养学部非常勤讲师,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非常勤讲师,日本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馆特别客员准教授,东京学芸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立命馆大学白川静记念东洋文字文化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研究方向是以古籍钞本的原件调査为基础的日本古代中世汉籍接受史,日本古代中世汉学史,汉籍版本学、书志学(旧钞本研究)。
讲座简介:
一、年号勘文中所见日本的类书利用:以中国北齐《修文殿御览》为中心
年号勘文是日本朝廷内协议新年号之时由几位公卿所提出的文件,包括新年号提案及其出典,因此保存了很多汉籍信息。平安中期以降的勘文保存着珍贵的唐钞本系统文字。镰仓时代至南北朝时期,《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构成朝廷改元的重要知识来源。镰仓时代广桥经光所撰《经光卿改元定记》中记录了1243-1249年间三次改元,从中可见藤原氏南家的藤原经范(1187~1257)对北齐类书《修文殿御览》的阅读,而该书的流传也与藤原氏南家的家学传承和文献收藏体系密切相关。这不仅展现了日本中世公家、氏族对汉籍的系统性接受,也凸显了类书在构建政治仪式与汉学传统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东亚文化圈的知识传播提供了关键个案。本讲座将透过具体文献的分析,揭示中世日本如何通过对汉籍的选择性继承,塑造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
二、中国中古《孙子算经》在日本的受容:以《万叶集·沈痾自哀文》为中心
本讲座以日本现存最古歌集《万叶集》中的《沈痾自哀文》为切入点,探讨奈良时代汉学与数学知识的传播。作者山上忆良作为遣唐使,融合唐代新知与家族传承的阴阳历算素养,在注释"度量衡"之"衡"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淮南子》《汉书》的知识框架,而与《孙子算经》卷上完全一致。考古出土的木简、墨书土器等实物证据显示,自飞鸟时代起,算术基础“四则运算”已从日本中央渗透至地方社会,平安中期的童蒙书《口游》印证了度量衡知识已经成为了律令官人阶层的基本素养。山上忆良的遣唐使经历使其可以接触到《孙子算经》,与家族传承的算学底蕴形成了知识共鸣。本研究试图揭示《万叶集》文本背后潜藏的数学思想脉络,重新理解古代日本对汉籍的选择性接受的图景——在官方算学体系之外,通过国际交流与家学传统形成的知识网络,同样塑造着中世东亚的文化认知维度。
海报:蒋馨怡
责编:梁爽、蒋馨怡
审核:童岭